品牌余杭,正向纵深推进。
政府的扶持很给力。通过评选余杭区品牌之星和品牌战略示范乡镇,通过帮助疏通创牌路径以及组建乡镇品牌工作指导站等活动,帮助企业提高创牌意识,提高创牌成功率。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分管副区长深入企业调研,手把手指导企业创牌,深受企业欢迎和好评。
氛围日益浓厚。余杭邀请国内著名品牌专家、学者共同举办品牌论坛,发表《品牌宣言》,进一步吹响品牌余杭的号角;适时举办“余杭区成长型企业品牌对话沙龙”,“品牌余杭”家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对话沙龙等高端访谈活动,提升余杭人的品牌意识;同时开展“品牌余杭”等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品牌兴区的良好舆论氛围。
余杭人还“走出去”大做品牌文章。今年6月,由“径山茶”冠名的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商标知识竞赛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进一步扩大了径山茶的知名度。刚刚落幕的上海世博会上,余杭出产的抱枕、桌巾等软装饰品精彩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余杭家纺”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再获大幅拉升。
长跑远未结束。“十二五”大幕已徐徐拉开,余杭又一次在品牌建设的征程上成功“抢跑”。两个月前,余杭在全省推出首份县区级的“十二五”区域品牌发展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品牌发展的新格局、新思路。
余杭,正向着品牌强区迈进。
品牌经济一路风行
余杭品牌建设五年回眸
赵国卿
宋明明
刚刚过去的五年,尽管世界经济波澜起伏,但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余杭,借助品牌的力量一路风行。
“十一五”完美收官。余杭品牌经济总量从5年前的不足200亿元,跃升到如今的近450亿元,上演了一出“以品牌建设助推产业升级”的好戏。
品牌经济日渐勃兴
近年来,余杭品牌建设持续发力。在“2009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榜单上,余杭“奋力一跃”,向前移位15名,从全国37位冲刺到第22名。同年7月,余杭工商分局被评为“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商标工作先进集体”。
五年来,余杭的品牌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驰名商标从1件增加到16件,中国名牌产品从无到有并增加到3个,省著名商标有33件,省名牌产品有17件,大量的商标和产品获得了省市区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形成了品牌建设梯度培育的良好格局。
品牌经济风生水起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对打造品牌余杭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早在2002年,余杭就成立了实施品牌经济战略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挂帅,集合工商、质监、财政、农业、科技、外经、经发等职能部门的力量,为品牌余杭的创建凝聚合力。
根据最新的品牌扶持政策,余杭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及国家质量奖的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此外,对块状产业提升、区域名牌建设、品牌国际化战略、知名商号、实施标准化战略等,均有重奖扶持。过去五年,区财政共兑现品牌奖励和补助金额达1368万元。
工商部门积极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使余杭的茶叶、甲鱼、水果等众多农特产品有了叫得响的商标;抓住余杭传统产业、规模种养殖业和支柱产业,指导相关组织申请注册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使“径山茶”、“塘栖枇杷”和“本”牌鳖等农产品声名远播;扶持外贸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使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数量大幅增长。
品牌引领产业升级
打响品牌,推进产业升级,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根本。余杭的圣菲丹纺织品有限公司投入1200多万元,引进先进绣花机设备;“华辰植绒”引进欧洲先进生产线,开发生产高档卷帘;“布老虎”公司引入德国设计师等国内外设计师联盟,加快产品研发设计。 “余杭家纺”已成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的区域性品牌基地。
农产品品牌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径山茶、塘栖枇杷,以及注册成为集体商标的本牌鳖,已成为响当当的余杭农产品品牌“三驾马车”,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仅径山茶种植面积就由2003年的9000亩增加到如今的60000亩,年产值增长到4亿元。今年获批的“浙江省茶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成为杭州地区首个农产品品牌基地。
至2010年11月底,全区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1028件,占注册商标总量的19%。其中有13件省著名商标,16件市著名商标。
扎实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更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余杭主持起草国家标准24只,行业标准14只,建立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有1个国家级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和2个国际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落户余杭,101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三次获得“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称号的县市。
今年新上市的杭州南方特种泵业有限公司在成立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轻型多级离心泵工作组后,区质监部门多次到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
2010年8月,余杭品牌建设大会谋划“十二五”品牌发展规划
外国客商在选购余杭家纺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