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3月11日网讯】上个月,工信部一纸“公车选用目录”的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自主品牌一片叫好,国内汽车股全线涨停;而欧盟商会则扬言要通过扼守中国汽车进入欧盟的咽喉,以图反制中国出台倾向本土品牌的公车采购政策。
对于渴望得到政策倾斜的自主品牌而言,最新出台的公车采购政策是相当“给力”,从情感上也一扫当年合资品牌垄断公车采购的“阴霾”。尤其是在去年多种刺激政策抽空后,自主品牌销量和市场份额都出现明显的“震荡下行”势头的背景下,该项政策的出台也被认为是政府变相鼓励本土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例证。
尽管将合资品牌排除在“政府一般公务用车”的采购范畴之外,自主品牌取代合资品牌成为政府采购公车已被写入“公车选用目录”,且该项政策能否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实施仍要以观后效,但自主品牌车企普遍“欢呼雀跃”的过激反馈,让人不免唏嘘——难到自主品牌汽车跟中国的房地产一样,只有政策“托市”才有发展下去的信心?
很显然,在节能补贴和小排量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相继退出的背景下,渴望政策刺激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就像刚刚断奶的婴儿一样,急于寻找其他的“奶源”来满足自己戒不掉的“奶瘾”。这也是为何“公车采购目录”出台以后,自主品牌车企普遍感到“前景光明”,甚至将此政策当中救命稻草一样“供奉”的直接原因。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相关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年内自主品牌汽车在政府采购市场必将极大受益。但毫无疑问,自主品牌的这种“胜利”可能仅仅是暂时的,从某种意义上探究更是“胜之不武”的,因为相关政策的出台,直接就将绝大多数合资品牌竞争对手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后者甚至连同台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不仅如此,就连自主品牌最担忧的“游戏规则颠覆者”——各大主流合资整车企业相继推向市场的合资自主品牌,也被“公车采购目录”排除在外。值得注意的是,曾被认为同样属于自主品牌阵营的合资自主品牌,例如广本理念、东风日产启辰和上汽通用五菱,都无一入围“公车选用目录”。
按照常理分析,合资自主品牌汽车是合资公司在中国注册成立的新品牌,产品和技术的所有权都归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合资自主品牌的自主身份没有悬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符合“排量1.8L及售价18万元里”的合资品牌汽车,都有可能入围政府采购的“选车目录”,但实际上大家看到,合资自主品牌无一入围。
一纸“公车采购目录”的出台,一下子扫清了自主品牌在政府采购道路的两大劲敌——合资“洋品牌”和合资自主品牌。虽然该项政策的效力能持续多久不好预测,但至少在政策被宣布“到期”或“被废止”之前的短时间里,自主品牌在被政策“铁通”裹起来狭小范围内,享受了政策倾斜带来的好处。
不得不说,公车政策采购政策的转向,尤其是对本土品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于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出于“弱势”地位的本土车企而言无可厚非。但笔者一直坚信,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让本土车企发展壮大,不管这种竞争是存在于全部的市场,还是与政策采购密切相关的公车领域。
大多数人都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区域市场,一个优秀的企业不是靠政策保护成长起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升级的市场竞争,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目标,才能完成蜕变新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在第一轮“公车采购目录”中完全占据绝对上风的自主品牌,也完全没有必要狂喜。因为从中长期看,政策的保护只是暂时的甚至有时是过渡性的,长期“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才是自主品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鼓励本土汽车企业参与充分的市场竞争,把本土企业当狼而不是当羊“来喂”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是一个看似很残酷的命题,但在合资自主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自主品牌车企的老总都需要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合资自主在技术和品牌打造上的“抄近路”打法,自主品牌是否能够抵挡住这波强大的市场攻势?如果认定自主品牌一定要倒在合资自主的面前,是否意味着现在就可以缴械投降?
总之一句话,如果像奇瑞吉利和比亚迪这样的本土汽车品牌,在未来如果被合资自主品牌这样的“假洋鬼子”追得“屁股尿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本土汽车品牌还不够争气。
本文来源于:经济观察报 |